更新時間:2025-10-23
瀏覽次數:16
【TZ-WY1】山東天澤環境廠家海納百川,盡攬風流創無止境,鑫為動力。
大壩位移沉降監測中的 “雙重監控" 模式,通過構建 “設備冗余 + 人工復核" 的雙重保障體系,大幅提升了監測數據的可靠性與風險響應的及時性,實現了安全防護的升級,為大壩安全運行筑起 “雙保險"。大壩作為關乎下游千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設施,位移沉降監測容不得半點差錯,雙重監控模式通過兩種獨立的監測方式相互驗證、相互補充,有效規避了單一監測方式可能存在的漏洞。
設備冗余監控是雙重監控的基礎,核心在于通過布設多類型、多數量的監測設備,實現對同一監測目標的重復監測與數據互驗。在大壩關鍵監測區域,如壩頂軸線、壩肩、壩基等,會同時布設兩種不同原理的監測設備:例如,在監測壩頂沉降時,既安裝 GNSS 接收機,又布設靜力水準儀 ——GNSS 通過衛星定位獲取絕對沉降數據,靜力水準儀通過連通管液面變化獲取相對沉降數據,兩種設備的監測數據可實時對比,若偏差超出 ±0.5 毫米,系統會自動觸發數據異常預警,提醒技術人員排查原因。同時,同一類型設備也會進行冗余布設,如在壩體某一監測斷面,每隔 10 米布設 1 臺測斜儀,形成 “多點并列" 的監測格局,當某一臺測斜儀出現數據異常時,可通過周邊設備的數據驗證其可靠性,避免因單臺設備故障導致的監測誤判。某土石壩監測項目中,壩基某監測點的 GNSS 接收機顯示沉降量為 1.8 毫米,而相鄰的靜力水準儀顯示沉降量為 0.6 毫米,偏差超出閾值,系統觸發預警后,技術人員現場檢查發現 GNSS 天線被風吹動導致數據偏移,通過重新校準設備,確保了監測數據的準確性。
人工復核監控是雙重監控的重要補充,通過定期的人工現場檢測,驗證自動化監測數據的真實性,同時排查設備無法覆蓋的潛在風險。人工復核采用高精度測量儀器,如電子水準儀、全站儀等,按照每月 1 次的頻率,對大壩關鍵監測點的位移沉降數據進行人工測量,并與自動化監測數據進行對比;每季度開展 1 次全面的設備巡檢,檢查監測設備的安裝狀態、防護措施、通信鏈路等,排查是否存在設備松動、外殼破損、線纜老化等問題。在人工復核過程中,技術人員還會結合大壩現場情況,如壩面是否出現裂縫、壩腳是否存在滲漏等,對自動化監測數據進行綜合驗證 —— 例如,當自動化監測顯示某區域沉降量正常,但人工巡檢發現壩面出現細微裂縫時,會加密該區域的監測頻率,進一步排查風險。某混凝土拱壩監測項目中,人工復核時發現壩體下游面某區域的全站儀測量數據,與自動化 GNSS 監測數據存在 1.2 毫米偏差,經排查發現該區域壩體表面存在輕微碳化,導致 GNSS 信號反射干擾,通過清理壩面雜物、調整 GNSS 天線角度,解決了數據偏差問題,同時提前發現了壩體碳化的維護需求。
通過設備冗余實現的實時數據互驗,與人工復核實現的定期現場驗證,雙重監控模式形成了 “自動化監測為主、人工復核為輔" 的立體化監測體系,既發揮了自動化設備連續、高效的優勢,又通過人工干預彌補了設備監測的局限性,有效提升了大壩位移沉降監測的可靠性,進一步升級了大壩安全防護能力。
